<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3年02月0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那时雪浓

        来源: 法治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20/12/21 12:47:35
        字号:A A    颜色:
         
         
        □ 杨占厂
         
        那时候,季节一入冬,天色就开始酝酿雪意了。
         
        望着一天比一天弱的日光,一天比一天厚的彤云,舅舅们把屋顶加固严实,舅爹给牛棚里备足草料,舅奶用筷子敲击腌菜坛子听声辨味,而孩子们呢,把用当季棉花新做的冬衣冬鞋,都排在了床头。
         
        就等着雪,纷纷扬扬地来。
         
        在连着几个密云不飞的阴天之后,雪,来了。因为有过足够的酝酿和足够的等待,这场雪,通常都不会让天、地、人失望。
         
        大人们都呆在屋里,这时候没有农活,雪来了,意味着可以坦然地冬歇了,炉火更旺了,粥也更烫了。孩子们冲出屋外,跑到野地,仰头看着雪片或疾或徐地跌落下来,一片雪覆盖另一片雪,温柔,决绝。嘶喊着打雪仗,不一会儿,头发、衣服以及远近的田野、村庄,都白了。
         
        这雪从白天下到了深夜,兴之所起,一发难收。雪落并非无声,枯枝被压断的“咔咔”声,大牲口们的“哼哼”声,夜行人脚步深浅的“沙沙”声,在黑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等到醒来,通常雪就停了,天地一白,惊心动魄,仿佛俗世被摁下了暂停键,美好的,不美好的,都被封存。雪光经太阳反射,灼人眼目。雪后重寒,野外,只剩下嶙峋的树木站着,看到它们,想起我们,同在人世间把身躯骨骼喂到风雪冰冻里炼。而在沃雪之下,麦苗和昆虫正孕育着又一个轮回的生机。
         
        那时候,放眼旷野,连电线杆都很少,也听不到机动车的声音。所以,那样的雪,和魏晋的雪,唐宋的雪,明清的雪,应该是一样的雪。
         
        这些雪,首先是诗意的。每一冬,眯着眼望帘外飘飞不尽的雪,舅爹舅奶的脸上,泛出和他们千年来的祖先一样的光芒来,且禁不住地说:“这么大的雪,开春是个好年景哩。”
         
        有些大一点的女孩子们,还会把雪铲到坛子里,密封,埋入地下,等来年盛夏取出使用。每逢雪后,三舅总会去叮当河里凿开一个冰洞钓刀鱼,当时我就觉得那么木讷粗笨的他,其实内心也是有朴素美感的,“独钓寒江雪”的刹那雅致,并非文人独有。
         
        谈到雪中雅致,大概没有人可以比得上魏晋风流吧。那些人活得真叫率性不羁。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四望皎然,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山阴,就是今天浙江的绍兴;王子猷,就是王羲之的第五子。可见,当时的江南,雪是那么的浓厚,不似现在见到雪花是件不易的事;可见,那时的人们,是那么的洒脱真性情,不似现在讲究精致实用和利己。
         
        那场雪下过1000多年之后,另一位山阴人张岱,也遭遇了一场雪。彼时已是明末崇祯五年间了,杭州西湖边,一场肥雪漫天覆下,人鸟声绝,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哪里是写文呢,分明是中国风浓烈的山水画呀。看雪就看雪吧,可张岱耐不住好奇心,乘舟去看湖心那舟,舟中两人,童子以雪煮茶,以炉烫酒。张岱不啰嗦,入席浮三大白,返回途中,摆渡人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在凡胎肉眼看来,这的确是“痴”,可这两场大雪,让后世知道先贤们是多么的有趣,可贵的是,他们在雪中的旷达、超逸、寂寥,并没有影响他们在现实里对时事的忧心和对家国的作为。
         
        还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古时候的雪,是从冬闲里的说书人口中听到的,譬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贾宝玉踏雪出家路,那两场雪,一定特别浓,特别冷,冷到现在读到这两个章节都能有刺骨的寒意传来,尤其是宝玉那一段,也是《红楼梦》的终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是啊,真干净。雪是纯色的东西,它们自云端而来,为的就是让这个莽苍大地、凡俗人世安静下来,干净起来。可是,现在的雪,是越来越稀了,是天气太燥热了,还是人心太躁动了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