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3年02月11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我们随中国“入世”一同成长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6/5/17 11:34:21
        字号:A A    颜色:
         
         
        “十余年前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我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律师也可以在这个领域与美欧同行平起平坐。”坐在国贸三期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北京城,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晨、彭俊和《人民日报》记者聊起了他们从业之初的那段岁月。
         
        日前,着名法律评级机构钱伯斯公布了《2016亚太法律指南》,金诚同达有9个领域被评为领先律所,其中,“国际贸易/世贸(应诉方)”名列第一等榜首。
         
        “我们是与中国‘入世’一同成长起来的律师,”杨晨说,“我们这些中国律师的最大优势就是不仅了解国际规则,而且我们更懂中国国情。”
         
        “十余年前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我们从没想过自己的律师也可以在这个领域与美欧同行平起平坐。”坐在国贸三期的落地窗前俯瞰着北京城,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晨、彭俊和记者聊起了他们从业之初的那段岁月。
         
        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之而来就是中国在WTO框架下解决贸易纠纷的巨大人才缺口。杨晨与彭俊从中国“入世”那天起,就开始试水:“整套规则都是别人设计的,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做学生,与外国律师所合作时不得不二八分成。”
         
        然而,律师成长依赖的是实践。随着中国贸易量的井喷,全球贸易的焦点逐渐转向了这里,“一个中国律师十年能做的国际贸易案件,足够外国同行做一辈子。”彭俊说。金诚同达是中国最早从事国际贸易救济业务的律师事务所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救济法律和会计团队。也正是他所在的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当初开创了中美律师联合团队应诉的模式。但如今中国的顶级律师所已经能够独立接受委托,在与外国律师合作中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逆转。
         
        2013年,中国商务部聘请金诚同达的律师团队,应诉一起由日本和欧盟在WTO诉中国高性能不锈钢无缝钢管的反倾销措施案。过去,非母语的中国律师从未在WTO的舞台上出过庭,代表中国当庭辩护的都是外国律师。
         
        “但我想尝试突破。”为此,彭俊参加了该案专家组和上诉阶段在日内瓦WTO总部举行的听证会,对部分诉点直接出庭抗辩,作为首位参加WTO专家组庭辩的中国律师,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尊敬。
         
        “很多人其实不太理解国际贸易救济上的输与赢。”彭俊坦承那场诉讼最后中国并没有赢,“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做的工作是输了面子,却赢了里子。”
         
        杨晨解释道,国际贸易救济其实也是商战的一种手段,看似战场在外面,实则内部的经济竞争也异常激烈。他举例说,即使同样是代表中国的利益,企业、行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点却不尽相同:企业可能想借机挤垮同行,行业则希望利用诉讼淘汰落后产能,政府更多考虑就业、利税等政策影响,无论输赢,各方都有可能在一场诉讼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这些律师看来,评判一桩国际贸易救济做得好不好的标准,除了是否为客户争取到了更好的利益之外,其实也应该看看案件的结果是否有利于倒逼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更应该看看我们是否通过这些个案的应诉,慢慢影响以西方为主的规则与判例,从而为中国的企业赢得更公平的法律环境。
         
        国际贸易救济常常掺杂着对方的国内政治因素。杨晨说,美国政府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考虑,往往会对中国企业在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中采取歧视待遇,导致中国企业出现很高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
         
        在一起价值10亿美元的轮胎出口纠纷中,中国企业将美国商务部起诉到国际贸易法院和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一结果的出现让美国联邦政府十分尴尬,最后不得不诉诸国会修法,还采取了不合常理的“溯及既往”的形式,才勉强维护了其对中国产品进行贸易救济调查的合法性。
         
        “我们是与中国‘入世’一同成长起来的律师,”杨晨说,“我们这些中国律师的最大优势就是不仅了解国际规则,而且我们更懂中国国情。”(张 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