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甘肃法制报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9/11/21 14:51:16
【见证大提升】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
——省高院在帮扶村深入开展“六大扶贫行动”见闻
晴天一碧,万里无云。省法院帮扶临夏县的两镇8村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漫步在一条条宽阔整洁的乡道上,往来不息的车流,尽显脱贫后小山村的生机和繁荣。
2017年以来,省法院干警切实将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定期不定期到帮扶村开展党建扶贫、教育扶贫、法治扶贫、技能扶贫、消费扶贫和精神扶贫“六大扶贫行动”,托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梦。
两年来,工作在扶贫一线的八个帮扶工作组,切实把贫困群众的点点滴滴挂在心上,帮着群众想、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引导群众打破“等、靠、要”思想,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不断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帮助当地群众彻底甩掉物质和精神贫困的“帽子”。
围场村
孩子有学上 家庭有希望
8.4万元不多,但是却可以资助56个孩子上学,力量虽弱,但却是一份爱的传递。10月8日,省法院在临夏县刁祁镇杨庄村举行“助力脱贫·天平圆梦”——2019年“天平助学金”捐助仪式,56名大、中专学生和高中学生拿到了省法院给予的补助。
“我和老公都没有念下书,所以想着只要孩子能好好学,就一定要供着让他们上学。”11月5日,刁祁镇围场村村民陈凤英在和记者聊起孩子受省法院“天平助学金”资助上学的事时这样说。
陈凤英和丈夫有3个孩子,大女儿今年大四即将面临毕业,二女儿刚刚考进了临夏州的高中,小儿子还在读初中。由于一直在家照顾瘫痪了6年刚刚去世的老公公,陈凤英不能外出务工,而两年前丈夫重病手术后更是让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今年二女儿考上了临夏州的高中,家里人都高兴得很,可是两个孩子的学费也让我们发愁不已。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快开学的时候村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工作人员来通知我们去领取助学金……真的是不知该怎么感谢好。最后,上高中的二女儿获得了1000元的助学金,大女儿获得了3000元的助学金,可是解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
给陈凤英家带去好消息的是围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省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郑治帅,在他的工作日志里,村里每个家庭孩子的就学情况如同记账一般记录得清清楚楚。
“省法院在围场村通过开展‘控辍保学’宣传教育、实施捐资助学等教育扶贫措施,就是为了保证适龄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斩断穷根。这不,陈凤英的小儿子目前已经上初二了,等他上高中的时候就又能受‘天平助学金’的帮助了。”郑治帅告诉记者。
围场村的56个孩子接受“天平助学金”的资助,只是省法院近两年来教育扶贫的一个缩影。从2018年开始,省法院共资助临夏县两镇8村大、中专学生和高中生131名,发放助学金31.3万元。2019年,为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面,省法院及时调整资助政策,把两镇8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高中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确定需要帮扶的学生共293人,助学金规模为48.8万元。
省法院的“天平助学金”解决了所帮扶贫困村每一名在校大、中专和高中学生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及实际困难,让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让每一位受助学子的梦想如愿成真。
“开展‘天平助学金’捐助活动是省法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智’扶贫思想,是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提升贫困村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扶贫,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消灭‘一代穷世代穷’的现象。”省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张萍这样说。
杨庄村
矛盾全化解 邻里更和谐
11月的刁祁镇杨庄村已是寒风阵阵,冷冷飘起的细雨,让早已穿上御寒棉衣的村民瑟瑟不已。
“何书记,忙着没?不忙的话到我屋喝个茶呗。”远处驶来的三轮车上,驾车的马老汉看见路旁行走的何银,便赶忙停下来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马老汉是杨庄村的村民,何银是省法院驻杨庄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省法院立案一庭副庭长,二人的相熟缘分缘于马老汉两个儿子之间的一起相邻矛盾纠纷。
今年夏天的一天,马老汉来到村委会,见到何银就说:“何书记,我那两个娃娃打架了,我伤心啊,还丢人的很。”何银赶紧询问起了事情的原委。原来,马老汉有两个儿子,老大结婚后自立为户,老二作为弟弟与父母同住,也已成家立业。双方宅基地毗邻,老大屋后有一分多耕地,双方就此耕地的权属长期争执并多次大打出手,邻里皆知。对此纷争,村委会多次调处均未成功。
何银首先向村委会成员了解了纷争的起因,后多次到双方家中走访,释法析理,并与他们的父母谈心聊天。经过数次协调,双方就纷争土地达成协议,并承诺以后再不发生矛盾纠纷。矛盾纠纷的成功调处,使俩兄弟没有了后顾之忧,致富更有劲了。第二天,他们均外出务工了。
何银成功化解了孩子间的矛盾纠纷后,马老汉每次见到何银都是满眼感激,一个劲地想邀何银到家里吃顿饭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杨庄村是一个贫困村,少数民族比例达到了92%,村民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这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一道藩篱。因此,省法院扶贫干部利用自身懂法的优势开展“法治扶贫”就显得尤为重要。
何银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以来,带领工作队多次在村民知情大会上讲法治党课,向村民宣传法律知识,利用法官懂法的优势调解10多起村民矛盾纠纷,为村民外出打工解决了后顾之忧,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
马大与马二(均为化名)也是亲兄弟,哥哥自立为户后,弟弟马二便与父母同住。今年5月的一天,他们的母亲,一个耄耋老人到村委会来找何银。
原来弟弟认为其能力有限,无力赡养两位老人,希望哥哥能够支付赡养费。对此,何银仍然先向村委会成员了解两家的矛盾起因,得知矛盾也是常年积怨后,多次走访兄弟两家,摆事实,讲法律,谈责任,终于双方达成了协议,两位老人分开由兄弟二人各自赡养。
现在,二兄弟的老母亲一见何银就说:“何书记,不管有啥事,只要你在我就安心了。”
今年以来,省法院在帮扶村先后开展了“法润脱贫”“法润乡村”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三场次,“送法进村、模拟开庭”、普法情景剧节目演出五场次,深受基层群众的欢迎,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农村良好的法治氛围作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7月,何银被评为临夏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脱贫攻坚战任重道远。”何银说,真正让困难群众切实享受到近在身边的公共法律服务,把法治理念灌输到老乡心中,让法治春风荡漾在田间地头,只要勇挑重担,不怕苦、不怕累,与贫困群众一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脱贫攻坚任务就一定能够如期完成。
多麻村
巧手裁新衣 妇女更娇美
“在家门口就业有活干,挣钱顾家两不误。”11月4日,在刁祁镇多麻村的“扶贫车间”服装加工生产线上,妇女们话语中充满了幸福感,巧手翻飞间,一件件民族服装便“新鲜出炉”,打包销往海外。
多麻村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海拔从3000多米到2000多米,落差较大。长期以来由于村里缺乏产业,全村269户群众中有180户建档立卡户,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66.91%,属于深度贫困村。
如何实现贫困群众脱贫“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目标,来完成整村脱贫工作任务呢?
“我们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研究发现,贫困户缺资金,更缺的是致富点子和门路。”省法院审监一庭副庭长周山晖是多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在他看来,壮大村集体经济,以村集体经济产业为龙头来辐射、带动全村农户让贫困户足不出户,稳定增收,才是一条能够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的可行且有效的路子。
就这样,工作队与包村的临夏县政协领导商谈后,由临夏县政协负责牵针引线引进外省企业家在多麻村投资建厂,村里负责发动群众、员工招募和提供建厂场所,临夏县扶贫办通过东西协作项目无偿提供缝纫设备作为村合作社集体财产投资入股,在大家伙的齐心协力之下,在今年5月,一座占地约460平方米的“多麻村扶贫车间”服装加工厂拔地而起。投入裁剪、缝纫、烫熨设备42台,主要从事民族鞋帽、长袍、配饰等民族服饰的加工生产。这间服装加工厂的投运,使得包括朱婷婷在内的45名多麻村及附近杨庄、多支巴等村的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已是两个孩子母亲的王月儿是刁祁镇多麻村人,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让她无法外出务工,自从到服装加工厂上班,王月儿觉得自己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家庭妇女,变成了一个可以按时按点上下班的产业工人,不仅学会了认字写字,甚至还学会了简单的电脑操作,对于这份工作她觉得自豪极了。“我现在已经可以给孩子的作业签字了,孩子开心,我也开心。”她腼腆地笑着说。
“咱们这个扶贫车间实行计件工资制,多劳多得。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营,每月每名员工都能获得1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稳定收入,初步实现了以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工作目标。目前车间里的订单主要是来自福建省厦门市,也有国外的订单哦。这不,这一批6000件民族服装的订单就来自中东地区。”周山晖笑着说道:“咱们这个扶贫车间还让农村留守妇女及年轻女子既能就近工作、照顾家庭,又提高了家庭地位,可谓是促进了社会、家庭的和睦和谐发展。虽然在扶贫车间的前期各项筹备、建设推进工作中大家都非常辛苦,但一进入车间,看到大家脸上洋溢的笑容,我们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老虎山村
劳动有干劲 日子更红火
初冬的老虎山村一反农闲的静逸,到处都洋溢着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 。在老虎山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村民正忙着往车上装今年收上来的黄芪;院子外,农妇不停地筛捡着正在晾晒等待打包的黄芪。53岁的郭尕全和64岁的郭忠智在一边谈论着目前黄芪的市场收购价,一边算着今年村上黄芪的总收成,不由得相互看着笑了起来。
郭尕全是尹集镇老虎山村的党支部书记,而郭忠智则是老虎山村黄芪合作社种植、销售负责人。
老虎山村地处临夏县尹集镇南部平均海拔225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1.1亩,主要是山旱地。曾经的老虎山村人常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15个社584户26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达438户1960人。两年来,省法院通过一系列精准扶贫举措,老虎山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产生了可喜变化。
省法院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党支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带头,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进行农业种植产业结构调整,流转土地101亩用于集中种植黄芪,以引领示范的形式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共吸纳参与农户6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8户。同时,省法院还积极协调筹措资金30余万元,动员群众开展啤特果经济林种植,共选定土地260余亩,吸纳参与农户74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1户。在省法院和县上的帮扶下,村民从原来只种玉米、油菜、小麦等“靠天吃饭”,到现在开始栽种啤特果、黄芪等,传统种植思想的巨大变化,让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明显增加,村里乡亲的欢声笑语也多了起来。
“截至2018年底,老虎山村全村累计脱贫301户1392人 ,未脱贫138户580人 ,贫困发生率为23.94%。经过2019年大家的努力,今年全村计划预脱贫134户559人,力争将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以下,从而实现整村脱贫的目标。”省法院办公室机要科科长吕继荣是老虎山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他告诉记者:“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彻底解决老虎山村的贫困问题,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2018年10月,我获得了一个能记一辈子的荣誉证书——2018 年度脱贫光荣户。”说起脱贫致富 ,郭忠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起了自己的致富经:“以前搞养殖,感觉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就没挣下几个钱。2018 年通过驻村帮扶工作队,我利用县上的产业扶持资金扩大了 养殖规模,使得育肥猪数量增加到了40 头,当年就出栏了25 头,每头毛收入2500余元。今年已经出栏了15头,每头的纯收入能达到1500元左右,前几天圈里的母猪又下了11头小猪仔。今年3月,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动员下,我又入股了合作社成了种植、销售负责人之一,目前预估每亩纯收入能达1000元左右。村里的啤特果经济林我也入了股……我家以前住的土坯房也变成了拥有独立卫生间、水暖炕、硬化地面的新房子……这样越过越红火的日子,能不让我感谢驻村帮扶工作队,能不让我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吗?”说到这里,郭忠智的声音顿时提高了几分。
初冬暖阳之下,格外干净整洁的大院子里郭忠智的老伴正摘着下午要炒的小白菜,听见郭忠智突然提高的声音后,不由得抿起嘴角笑了。院子里,郭忠智忙里偷闲侍弄的菊花、一品红等花花草草,则静静地美丽绽放着。
新发村、大沟村
家园更美丽 笑容更甜蜜
在临夏县尹集镇新发村有一支平均年龄将近70岁的老党员合唱团,每逢集庆节点,老党员们都会拿出自家的乐器来到人员聚集的广场、村头,为当地的老百姓送上一曲曲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这首老党员们自己作词编曲的《十谢共产党》是每次演出的压轴曲目,它承载了老党员们对党的夙愿、追求与情怀,用一种简单而快乐的形式释放着正能量,赢得了当地群众的青睐。
“每次演出这首歌,不光我们台上的演员兴奋,台下的老百姓也很兴奋,有的人听的次数多了,会跟着我们一起唱。”81岁的老党员、老支书裴殿魁这样介绍说。
“精神扶贫”是省法院在帮扶村开展的“六大扶贫行动”之一,目的是激发贫困群众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脱贫的内生动力,营造“脱贫光荣”的良好氛围,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
据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省法院赔偿办干部杨军介绍,今年初,工作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大多数村民脱贫致富精神动力不足。为此,驻村工作队深入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帮助村里成立了以老党员为主的太子山文艺队,积极向省法院争取2000 元启动资金,向甘肃雷奇律师事务所争取5000元购置了演出服装、器材,协调有关公司捐赠了专业户外音箱、麦克风,为文艺队“搭台唱戏”。
“文艺队目前共有队员18人,平均年龄将近70岁,我们结合身边人、身边事,以快板书、小调、乐器演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惠农富农政策。”担任文艺队队长的裴殿魁如是说。
今年7月1日,文艺队正式组建成立并进行了首场演出,《十谢共产党》《社会主义好》等精彩节目赢得了广大村民的共鸣和赞许。此后又连续演出了3场,每场都吸引200多名群众观看。
“通过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里赌博、酗酒的明显减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杨军笑着说,通过开展“精神扶贫”行动,工作队的目标是让老百姓“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环境美起来”。
在刁祁镇大沟村一些村民家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美丽庭院示范户”的牌子,落款为“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这是省法院驻村工作队开展“精神扶贫”的又一举措。
驻大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省法院刑一庭干部王海锋介绍,大沟村目前已选树了10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思想觉悟高,环保意识强,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和带动性。
在“美丽庭院示范户”的引领下,大沟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通村道路宽敞干净,农户庭院鸟语花香,绿树掩映下的整个村庄“家在林中,人在画中”,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幅美丽的“大沟山居图”。
卡家滩村、大滩村
腰包鼓起来 山乡奔小康
“我年龄大了没办法外出务工,现在政策好,靠我一个人就在家门口干干农活,一年的收入近万元,年底还可以拿到分红,这日子真的是越过越红火,越过越舒心啊!”今年70岁的尹集镇卡家滩村妇女朱涛安喜气洋洋地说。
在谈到生活的变化时,这位普通农村妇女难掩兴奋之情,她向记者讲述了今年9月28日发生在卡家滩村的一幕幕。当天,在村委会举行的卡家滩村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原夏菜分红大会上,包括她在内的村民共领取了土地入股分红10.3万元、种菜务工工资20余万元。
尹集镇卡家滩村、大滩村为相邻村,地处太子山山麓,平均海拔达到了2100米,长期以来,村民靠天吃饭,生活贫困,两村也成为了当地的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开展后,按照省法院的统一部署,由兰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甘肃省林区中级法院对大滩村、卡家滩村进行帮扶。驻村帮扶工作队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和尹集镇党委、镇政府一起决定在两村发展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具体而言,就是“山坡栽种啤特果树、川里种植高原夏菜”的产业扶贫之路。凭借土地肥沃无污染、日照充足水源充沛的特点,两村一同打造了尹集镇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按照“党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党建扶贫”发展模式,引进专业的农业公司,大力发展高原夏菜产业,促进脱贫攻坚。
据了解,今年,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引导两村的184户农户入股土地530余亩,主要种植长寿仁豌豆、荷兰豆等适宜高原气候的高经济价值蔬菜,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以及吸纳务工的方式带动农户增收。土地入股的农户,每年可获得最低500元/亩的保底分红;吸纳150名土地流转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基地务工,月工资收入2000余元。
村民朱涛安家的3亩多土地进行了入股,她又在种植基地务工了4个多月,参与了施肥、锄草、收菜等各个种植环节,留守在家里的老两口今年纯收入达到了1万多元,是他们以前收入的三四倍。
为扶持发展高原夏菜产业,方便村民务工,林区中院还为高原夏菜基地投资10.8万元购买了一辆运输蔬菜货柜车和一架喷洒农药的无人机。
“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的蔬菜因品质好,目前已远销广东、福建等地,成为当地村民增收的新亮点、新起点。”兰铁中院干警、驻大滩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赵华民说,今年蔬菜种植成功了,明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植达到上千亩的规模,进一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育村级产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在建设高原夏菜种植基地的同时,两村还确定了在山坡集中连片栽植啤特果、发展林果产业的发展规划。今年,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作为,加强与铁路中院、林区中院的汇报联系,法院干警协同镇村干部奋战半月,共栽植啤特果405亩16500余株,投资62.5万元,带动2个村138户群众持续增收。
据赵华民介绍,栽植的啤特果挂果后将由村产业扶持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收益向农户直接进行分红,按照最低市场价每株可年收入50元计算,亩均年收入达1650元。
“啤特果产业将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为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奠定基础。”赵华民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