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3年02月2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全国“八五”普法骨干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题培训班发言摘登

        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网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2/7/14 11:35:30
        字号:A A    颜色: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全国“八五”普法骨干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题培训班发言摘登


        编者按


        近日,全国“八五”普法骨干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专题培训班举行。培训班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深化法治乡村建设。要抓好“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深入研究和运用现代传播规律,健全普法激励约束机制,切实推动“八五”普法规划落实到位。


        培训班上,上海、浙江、福建、河南、四川、陕西6省(市)司法厅(局)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今天,本报特刊发6地发言摘编,以资借鉴。


        久久为功靶向施策聚焦法治守正创新


        全国“八五”普法讲师团成员、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 罗培新


        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人感受不到你在普法,才是好的普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指出,“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普法之于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定位,既意味着必须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更意味着必须定向精准,靶向施策。


        近年来,上海在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中,创新引入营商环境思维,以普法对象的获得感为评价标准,不断开创“融入泛在、同生共长”的普法与依法治理新格局,真正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站位和要求。


        一、民之所望,普法所向


        一是大数据发现真实的法治需求。上海与12345市民热线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大数据平台,发掘市民的法律堵点与痛点,提升普法的针对性。如“好心人投喂流浪猫,后者伤了人,谁来承担责任?”是12345后台数据统计中占比较高的问题,涉及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五条“饲养动物致害责任”相关内容。这提醒我们,要重点宣传民法典,更要找准宣传重点,避免老百姓看到法条,仍然无法理解。因此,鉴于12345蕴含着大量的法治宣传信息,我们决定由他们向我们共享数据,我们则为他们的话务员普法,丰富其知识库,提升一次性解答率,从而实现双向赋能,彼此成就。


        二是注重在本系统培养普法骨干。深入挖掘基层优秀法律人才,成立普法宣传骨干队伍,组织开展民法典逐条解读培训,提前收集、集中回应基层实务工作中的法律难题。目前培训范围已扩大至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以及“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单次培训达7000余人,可以说广为覆盖、效果明显。制作推出的22期民法典脱口秀短视频,相关点击量、转发量、收看人数等关键传播统计数据屡创新高。其中崇明区司法局钱易文的创作,被人民日报微博端直接转发,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前列。


        二、愈接地气,愈有活力


        一是讲述接地气的普法内容。上海率先作为,提升法治权威,制定出台全国首部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领域的省级政府规章——《上海市医疗卫生人员权益保障办法》。把普法融入立法,用老百姓能够听得懂的话代替概括性的法律表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清晰的含义,用接地气的普法内容不断发声。


        二是融合全民普法与法治实践。上海不断把普法工作融入人民群众更高品质的生活需求。我们注重提升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的联动性、耦合性,以聚焦法治、问题导向、实践为要、复制推广为原则,探索运用项目化方式,就破坏房屋承重结构行刑衔接等问题深入研讨,就解决“停车难”“加装电梯”等问题难题形成基层依法治理案例,不断总结推广人民城市建设、超大城市治理的法治经验。


        三、利益衡平,价值引领


        一是创新推广智能化评估模式。顺应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新趋势和智慧普法新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新模式,从被动接受材料报送,转向智能化评估。全网抓取并采集被评估单位的普法工作轨迹,全覆盖实施普适性评估。打造可量化、可比较、可竞争、可改革的“上海模式”。


        二是不断实现价值的塑造与引领。普法,既是心灵的修炼,也是价值的引领。上海广泛开展相关专题活动,以“扶助老人无须自证清白”社会热点为普法样本,采取法治副校长讲授法治公开课的模式,为青少年法治教育注入更有力的力量。


        积极探索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有效路径


        浙江省司法厅副厅长 钱德海


        浙江省扎实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工作,制定实施《浙江省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纲要》,力争在体系构建、理论研究、制度建设、举措创新等方面领题、破题、解题,奋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标志性成果。


        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切实提高“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政治站位


        坚持把笃学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浙江省委省政府将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重点任务清单、作为全省“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决做到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与中心工作步调一致、同频共振。二是坚持法治为民。浙江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工作最重要标准。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浙江站在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战略高度,将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


        二、坚持以标准化建设为路径,着力构建“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工作闭环


        浙江在全省部署实施公民法治素养精准提升、科学评价和基础保障三大工程,努力打造“需求收集、多元供给、效果评价、分析研判、反馈改进、质效提升”的工作闭环。一是把握公民法治素养的科学内涵。成立涵盖法律、政治、社会、心理等多学科专家组,立足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仰、法治行为”五个方面,明确公民法治素养提升的主要内容。二是搭建公民法治素养的基准体系。总结提炼公民应知应会应有的法律常识、法治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构建以基准框架、基准点和基准题库为核心内容的公民法治素养基准体系,供公众自主学习和测评。三是制定公民法治素养的评价办法。构建“1-3-5-1”公民法治素养全程评价体系,突出重点普法对象,分层分类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四是探索公民法治素养精准提升模式。进一步落实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探索实施、逐步推广“法治素养基准+权利义务清单+法律风险提示+典型案例发布”的精准普法模式。


        三、坚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创新“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形式载体


        全面推进普法数字化改革,将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纳入“浙里数智普法”综合集成改革项目,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跨部门、跨场景、多业务协同,着力建设公民普法需求供给、公民法治素养综合评估、普法依法治理综合管理考评等“三大体系”。搭建公民法治素养“数字驾驶舱”和“五维展示图”,直观、生动地展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工作水平和特点,持续观察、动态反映工作进展与成果。


        四、坚持以普法责任制为动力,纵深推进“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落地落实


        制定出台《浙江省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行动主要任务分工方案》。在全省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乡村和社区、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中设立了首批130个“省级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并制定工作指引,重点发挥观测点在学法用法需求收集等方面的作用。去年年底,浙江结合全省公务员年度法律知识考试和宪法宣传月等活动,对全省近60万名国家工作人员、2万名村社干部的法治素养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评。


        实行动态智能管理推动普法责任落实


        福建省司法厅副厅长 林德明


        近年来,福建省司法厅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主动作为、真抓实干,积极探索普法与依法治理新路径,强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落实,推进普法治理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新成效,让法治成为福建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落细落实强责任,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入脑入心


        福建省把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列入法治福建建设规划、福建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八五”普法规划和推进法治强省宣传工作方案,列入每年度福建省省直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出台《福建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福建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等制度,创建“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模式,以新技术督促指导各级各部门落实普法责任。举办福建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班,坚持推进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模范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省政府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若干措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专门课程,各级各部门充分运用“八五”普法讲师团、“法律明白人”、“蒲公英”普法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建设福建省宪法宣传教育馆,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展厅。


        二、智治共治解难题,推进“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走深走实


        福建省将创新打造“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模式”列入“八五”普法规划十大重点项目之一。2019年,福建省司法厅经多次调研论证,将厦门市翔安区打造的“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列入全省试点项目,按照区级、市级先行试点,而后由省厅推广使用的思路开展相关试点工作。厦门市翔安区“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材料电子化、考评客观化、管理实时化、操作智能化、资源集约化、服务互动化的“六化”目标。近年来,厦门市翔安区共上传8032条普法数据,分享571条好的经验做法及普法案例,培育了一批执法部门的普法品牌,实现了普法责任的动态管理和有效落实。


        三、创先创新促发展,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见行见效


        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探索普法治理创新举措,亮点纷呈。当前,福建省司法厅正在升级打造省级“谁执法谁普法”动态智能管理平台,将在下半年投入运行。厦门市司法局已全域推广“谁执法谁普法”智能管理模式、福州市制定《国家机关行政执法过程中精准普法的工作指引》、泉州市丰泽区推行普法责任制履职评议、三明市沙县区推出“平台+部门”普法宣传机制,都充分展示了自下而上改革创新的普法可行路径等。通过探索破解“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的现实路径,推动普法责任落实。一是推进智治共治普法理念。平台有效破解普法任务软的难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有效解决普法堵点,使各部门真正履行好“谁执法谁普法”职责。二是深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各部门履职情况都在平台上展示,实时动态提醒和督导。对共性的普法任务进行常态化考核,鼓励个性的普法实践创新。三是推动实现普治有机结合。普法效果实时问卷调查,“普法好不好,群众说了算”,搭建起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桥梁,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得到提升,推进法治建设人人参与,法治成果全民共享。


        创新深化法治创建推进基层依法治理


        河南省司法厅副厅长 鲁建学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把法治创建作为加强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抓手,创新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不断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基层依法治理途径,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完善创建体系,推动基层依法治理走深走实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高站位推动法治创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创建工作,河南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十四五”规划、“八五”普法规划,分别对法治创建作出安排。高规格召开全省法治乡村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对法治创建工作进行部署。


        二是细化创建标准,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按照“省重点抓县、市重点抓乡、县重点抓村”的原则,开展“四级同创、三级示范”创建活动。先后出台《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考核办法》《法治乡镇(街道)创建指导标准》等。


        三是注重激励引导,扎实开展法治创建。周口市委常委会研究“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推荐工作,商丘市着力抓好法治乡镇建设,汝州市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评选文明村前置条件。目前,全省有224个村(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085个村(社区)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省各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率已达66%。


        二、深化“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促进基层治理民主化法治化


        一是高位谋划“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发源于河南省邓州市,河南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等,对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出要求。《河南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把这一工作法作为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的重要抓手。


        二是创新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应用于基层组织建设、脱贫攻坚、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中。郑州市在城市市区创新开展“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封市提出凡未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议的村级重大事务,一律视为无效。


        三是大力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2019年12月,“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展览馆在邓州市建成,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技术等,深度揭示工作法广受青睐的真正奥秘。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980余场、3.7万人次,外出讲座800多场次。“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在全国1000多个县(区)落地生根。


        三、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厚植基层依法治理法治底蕴


        一是以“黄河法治文化带”保障黄河安澜。将法治文化、黄河文化、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编制《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建设规划》,精心打造横贯8个省辖市、23个县的“河南黄河法治文化带”,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二是以“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呵护一渠碧水。将打造“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列入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八五”普法规划。组织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子产、商鞅、韩非、邓析、李斯、张释之等法家名人典故,挖掘叶县县衙、内乡县衙、新密县衙等署衙文化中的治理智慧,绘制了《河南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空间布局图》,切实用法治手段保障输水沿线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以“小切口”普法推进法治河南建设。在开展宪法、民法典重大专题宣传的同时,还先后开展了校园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专项普法宣传,并为每项专项活动量身定做普法宣传品。


        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源法魂


        四川省司法厅副厅长 孔祥贵


        “八五”普法以来,四川省司法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系列决策部署,传承红色法治基因,赓续红色法源法魂,探索编纂了《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第一批)》,推动讲好红色法治故事。


        一、坚持政治导向,强化思想引领


        将遗存目录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实际行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在红色法治文化遗存挖掘、整理、研究工作中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将遗存目录作为坚持党对普法工作领导的生动实践,突出学习传承好百年党史的“法治篇”,认真梳理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的探索实践,积极探寻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法源法魂。将遗存目录作为赓续红色法治血脉的重要举措,发挥四川红色法治文化资源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的禀赋优势,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提炼和升华历史经验,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坚持实践导向,强化守正创新


        在“专”上下功夫。四川省司法厅全程统筹指导,委托四川大学课题组进行专项研究,纵向联动省、市、县三级梳理申报,横向推动宣传、党史、文旅、档案等部门深度参与,委托专家对历史论证、学术研究、逻辑推演及权威认证进行全程把关。在“精”上做文章。综合确定法治元素影响力、代表性、保存现状、传承教育意义等四项收录标准。全面梳理各地上报资料1100余件、“红色资源普查登记系统”信息4600余条,集中研讨16次,推进精细化编纂。对重点方向、重要线索、重要史实进行精研。在“特”上出真招。坚持法治元素与红色基因相融共生,收录标准、评定等级、核心内容始终坚持正红底色,覆盖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法治建设不同领域,结合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布局,突出民族地区特色。在“新”上做实功。创造性提出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不局限于红色资源名录,建立动态调整更新机制。将遗存按照名称、类别、时期等逐一分列,创新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模式。


        三、坚持效果导向,强化成果运用


        制作VR电子地图。扫描二维码即可指尖观看12项遗存,实现720度全景浏览。发布“初心”明信片。以红色法治文化遗存为蓝本手绘“初心”明信片,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吸引更多人成为红色法治精神和法治故事的传播者。加强专题宣传解读。制作专家解读宣传手册,录制“法博士”普法微课堂专题节目,搭建网络专栏,推出系列报道。建设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一批红色法治文化主题基地,推动红色法治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发展。融入主题法治宣传活动。在2021年四川省“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中直播公布遗存目录,650万人次在线观看。结合“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活动,以红色法治文化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


        四、坚持目标导向,强化科学统筹


        构建长效机制。探索制定《四川省红色法治文化遗存目录工作规范》,逐步健全申报、评定、公布、利用等标准体系。加强统筹联动。强化与宣传、党史、文旅等部门协作,探索建立融合多方力量的一体保护和协调联动机制。深化保用并重。持续推进红色法治文化遗存抢救修缮和预防性保护工作,加强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法治口述史等采集保护,实现保护、研究与运用一体贯通。


        全力打造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陕西品牌


        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 师建平


        近年来,陕西省司法厅持续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的亮点工作,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一、坚持高站位、推动形成新格局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在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的实践中谋划普法工作、推动普法工作。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对普法工作的重视支持,不断适应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升了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


        二、坚持高标准、推动运用新载体


        注重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普法工作,拓展网络普法平台和宣传载体。研发普法学法智能平台,组织开展宪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新媒体普法大赛,实现线上与线下有机融合。开辟“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专栏,推出大型融媒体节目《走进民法典》,扩大了群众参与度。创新开展“丝绸之路法治文化公益行”法治宣传活动,全领域、全方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普法取得新成效。由省司法厅与省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办的“帮忙有一套”法治节目,将调解现场变为全民普法课堂,使普法宣传更“接地气”,节目累计播出1500余期,实际解决矛盾纠纷1000余件。2022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开展法治宣传活动4590余场,发放资料125万余份、宣传品50万余件,制作宣传视频1100余条。


        三、坚持高要求、推动出台新举措


        以“法律六进”为载体,充分利用普法宣讲团师资,开展“法润三秦大讲堂”法治宣讲报告,开通网上宪法公开课。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组织举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试,近40万人参加考试,优秀率逐年攀升。组织全省中小学校开展秋季开学第一周“法治教育第一课”和“法律进学校”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全民读宪法”活动。制定出台民法典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两个“十条措施”,举办“民法典进企业”新媒体普法大赛,社会反响良好。创新开展“红领巾法学院”创建活动,打造以中小学校学生为参与主体的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品牌,累计参与创建学校1638家,荣获省级创建命名63家,受益青少年300万余人。


        四、坚持高品质、推动营造新氛围


        持续深化法治文化建设,连续举办六届高校法治文化节,先后开展“法律服务进校园”、法治电影微博评析大赛、“与法同行”校园法治微电影大赛等活动,100余所高校逾百万师生参与。加强法治文艺作品创作与宣传,组织开展“一影一戏一剧”全省巡演。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铜川照金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马锡五审判方式得到深入挖掘。积极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墙)2000余个。


        五、坚持高效能、推动实现新治理


        制定出台《创新普法依法治理提档升级工程实施意见》,优化了法治创建体系,构建了动态考核平台。深入推进行业依法治理,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1300余所、“诚信守法企业”1700余个,依法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扎实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142个村(社区)被民政部、司法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乡村社会发展的活力得到有效释放。


        本报记者 董凡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