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6/4/13 11:54:42
《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
人民法院信息化水平进入2.0时代
4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在京发布“国家智库报告”《中国法院信息化第三方评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法院基本建成了以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人民法院信息化2.0版,实现了对审判执行、司法人事和司法政务三类数据的集中管理。这是全国首部关于法院信息化的第三方评估报告。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和增长的司法需求,全国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的领导下普遍加快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切实了解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情况及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首次对全国3512个法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整体评估。评估显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完成2.0版的要求,并快速向“智慧法院”转型升级迈进。
法院信息化水平快速提高
评估报告指出,全国法院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的顶层设计,结合各地具体情况,以开创的精神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人民法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方向,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充分认识大数据时代法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转型升级,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迈进。
评估报告显示,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各地法院涌现出各具特色的法院信息化服务样本,为审判执行服务,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如深圳中院首创的“鹰眼查控网”,迅速开启了法院“互联网+打击老赖”的新型执行模式,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审判执行进入“快车道”
评估报告显示,近年来,不少地方法院运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建成了工作质效评估系统。如浙江法院依靠信息化技术建立了全省法院审判、执行两个质量效率评估体系,经数据中心自动采集运算全程同步即时录入的案件信息,在全国各省区率先自动实时生成26项办案评估指标,让各级人民法院看清本院办案工作的强项和弱项,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化办案管理水平。
评估报告提出,近些年来的法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不仅极大提升了审判质效,而且还为法官查询、参考同类案件提供了较全面的技术支撑。同时,法院信息化为辅助分案、案由调整、专业合议庭等动态管理提供了支撑,使法官办案更加方便、高效,当事人诉讼更加便利,基本完成了法院信息化2.0版。
实现与人民群众“微”距离
近年来,人民法院信息化立足于司法便民服务,取得了“多点式”、“跨越式”的进步。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1月,地方法院建设诉讼服务中心1740个,开通诉讼服务网841个。不少地方通过诉讼服务网可以实现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电子送达、网上阅卷、监督建议等功能,当事人可以在线提交各种材料,诉讼参与人可以登录查询案件进展信息。诉讼服务网还以短信、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时向案件当事人、代理人和辩护人推送案件的流程节点信息。法院信息化的发展搭建起了法院、法官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向群众提供质量高、花费少的诉讼服务奠定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评估报告认为,法院信息化建设缩短了法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新媒体是近年来法院创新公众沟通的新方式和新渠道。各地法院利用手机APP、微博等新媒体即时互动、实时参与的优势,使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实现即时互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了司法便民利民措施,进一步节约了司法成本,实现了法院与公众“微”距离。(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