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法制报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6/7/1 12:45:29
维稳部门坚持基层在先,筑牢基础,主动适应形势新变化,强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认真破解综治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同时,动员一切力量,不断创新理念机制和工作方法,有力地维护了首府社会大局稳定。
每天点开社区微信订阅号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会展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成每天的必备工作,他现在多了一个身份——社区微信公众号的管理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基本能做到居民想要什么、想知道什么,都能准确获悉。”王成说,微信订阅号的推送和服务均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
各类资源信息被装在一个个数据库中,为居民提供一体化服务。这种方式迎合了居民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实现“精细化”服务和管理。
模式:“一步一格”管社区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赛马场东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 “自建房、流动人口多、脏乱差”。然而,自从2010年7月乌鲁木齐提出“庭院化、网格化、责任化”并最早在该社区开展服务与管理试点工作后,赛马场东社区焕然一新。
赛马场东社区党支部书记申富国告诉记者,针对社区出租房屋集中、人员结构复杂、治安形势严峻的现状,2010年社区实行小区式封闭管理,成立房东协会、划分若干网格、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等试点做法。
在借鉴内地经验的基础上,社区将0.75平方公里的辖区划分为6个大网格、17个小网格,6个大网格对应的责任人是社区管理人员,17个小网格配置了17名社区包院干部,包院干部每天入户走访,了解民情,为民服务。
6年过去了,社区工作人员已从“包院干部”“包片干部”到“包户干部”,当年的社区“三化”(庭院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管理方式已深化至“四化”(庭院化、网格化、社会化、数字化)模式。
随着社区居民从5000多人猛增到7000多人,申国富坦言,“压力大!”社区班子几经探索达成共识,服务与管理居民要注重方式方法,了解居民需求——将社区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的理念和思路逐渐清晰。
社区夜校、便民服务队、六点半课堂、爱心超市、爱心便餐墙……一个个试点,又一处处铺开。“从村民到居民,从观望到融入,从管理到服务,我们的工作方式在变,居民与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融洽。”申富国说。
如今,赛马场东社区一支由15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便民服务队”奔波于各个院落和居民楼之间,忙着为居民免费维修水电暖等。
大到整体监控体系,小到街边求助报警系统,快到两分钟内集合的联勤队伍……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友好南路街道借力“网格化”对友好商圈联网,以便服务和管理。
从2012年起,拥有五大商圈的沙依巴克区积极探索创新“三化”建设(单位化管理、网格化覆盖、社会化服务),在全区率先打造“隐形管理、联勤联动”的新管理服务机制,建立起一套覆盖友好南地区的“网格化”监控体系。
从居民院落到商场,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监控视频系统全面掌控商圈动态,发现问题,不论是公安民警、巡防队员还是商场保安人员,接到通知,第一时间就近支援。
在友好南街道明园有色社区滨河路出口处,有一个求助报警系统,当居民有紧急情况,只要按下求救按钮,旁边的全方位监控摄像头将会把现场视频第一时间传到街道、社区监控室。
会展社区成立于2012年6月,是一个撤村建居后建立的新社区,辖区常住人口不足1000人,流动人口近万人。
“社区刚成立时,在流动人口管理上沿用老办法,部分房东不积极配合,大量流动人口没有登记办证就入住,社区只有在清查中才能发现,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会展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成说。
从2013年6月起,会展社区转变思路,创新推行“旅店式前台”管理模式。即,房东和房客达成租赁意向后,房东带领流动人口到社区进行登记备案、办理居住证,社区警务室按照要求进行审查,取得“流动人口准住通知单”后,房东方能与房客签订房屋租赁协议,房客才能入住社区。
王成介绍,实行“旅店式前台”管理模式后,辖区流动人口登记办证率大幅提升。辖区治安环境全面改善,治安案件下降,无较大矛盾纠纷发生,居民安全感全面提升。2015年初,会展社区“旅店式前台”管理模式,被水磨沟区作为先进经验在各社区推广。
转换:实现大数据生态社区
在大数据时代,对每个行业、个人,甚至平台都会带来巨大变化,处于最基层、最末端、最敏感地位的社区,该如何把握机会,实现合作共赢?
天山区明华街社区是乌鲁木齐最先实行“数字化”建设的社区。通过“数字社区综合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可准确查到该社区流动人口行动轨迹,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
明华街社区全面覆盖的监控系统,是社区服务与管理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居民马秀林说:“群众看见摄像头,心里安全;坏人看见摄像头,心里害怕。”
社区利用大数据,能够实现流动育龄妇女计划生育情况的及时沟通和动态管理,能够全面管理党群信息并做好跟踪服务,能够结合实际为需要帮扶的党员群众争取福利……
“我家水压太低了,影响了正常生活”“租户长时间不缴纳房租,社区能帮忙解决一下吗”……遇到问题,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六道湾片区管委会北山坡社区居民会拍照将图片发到“北山坡社区拍客”微信群里,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实现服务“零距离”。
社区“大数据”共享平台不仅是在做加法,更是在做乘法,从文件“上墙”到“大数据”运用,更能有效提高服务水平。
会展社区有277栋自建房,4300间出租屋,会展片区周边有多个建筑工地,每到4月正是租房高峰期,人口多时达到7000多人。
户口应该如何迁移?办理居住证需要什么材料?医疗保险怎么开通?……在会展社区,只要关注社区微信平台,就能清楚办事流程。
年过六旬的居民郭彦玲说,以前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才能办理退休手续,这次只出一趟门就全办妥了。
原来,郭彦玲使用了微信平台上的老人“代办”服务。只需一个短信,社区工作人员便上门整理材料,帮忙跑腿办理。
王成说,从2015年起,会展社区将“庭院化”“网格化”“社会化”“数字化”——“四化”建设拓展延伸,精准定位,针对居民不同需求,将小到租房信息、大到各类政策信息及时发布,“基本能做到居民想要什么、想知道什么,都能准确获悉。”现已有800多位居民关注该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300多条信息,以居民关注的生活信息为主,更好地服务于居民。
据统计,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有30多个社区开通了针对居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除了社区的自我宣传,大家也在探索吸纳多方力量拓展服务。
在榆树沟街道观园路社区,工作人员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援助服务。
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司法局“访惠聚”工作组住观园路社区后,居民需要咨询相关法律法规,直接发送到微信公众平台上,工作人员便及时进行解答,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
观园路社区建立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借助此平台即时推送本地新闻、政策宣传、社区动态、民生帮助、百姓需求等,做到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知晓街道、社区工作动态,参与和监督社区管理。居民通过微信平台,增进与居民的互动,提升社区服务质量。
近年来,社区利用大数据系统,将服务体系和资源向群众公开,构建新型数据服务模式,能促进社区发展并实施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优质的便民服务,共建完整的大数据生态社区。
提升:“新型社区”的软实力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除完成入户走访、核实登记、义务宣传等指定任务外,社区工作者还要想办法服务好居民。这些服务,有可能是送孤寡老人去就医,帮社区流动人口找工作,还有可能是半夜去居民家疏通下水道……
在实行社区“四化”服务与管理新模式的同时,推行数字化支撑平台建设,旨在让服务更便捷、全面、多元、精细、个性。
6月12日,天山区大湾片区管委会金悦巷社区热闹非凡。
一楼“六点半课堂”内,各族小朋友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正在朗读古诗词;二楼的活动教室内,七八个妇女正在一针一线地制作民族服饰;四楼的练习室内,十几个身着艾德莱斯旗袍的美丽姑娘正在练习动作。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金悦巷社区党支部书记潘英告诉记者,“我们在每一天的潜移默化中,把一些居民紧闭的心门一点点打开。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不仅带动着心灵的飞升,也成为去极端化的有力‘武器’。”
在乌鲁木齐高新技术开发区(新市区)青海路社区,记者看到,这里有党员之家、流动人口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还有图书室、悄悄话室、文体活动中心等。社区党支部书记邱丽说:“我们一直增强社区软实力,让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温馨、便捷的生活服务。”
高新区(新市区)锦海巷社区有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每天不间断向居民传播惠民政策、文明创建等宣传内容。其中,每天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每周一个百姓小话题的“邻里之间”栏目,因故事均选自社区居民自己的故事,很受大家欢迎。
锦海巷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晓莉说:“居民通过广播站不仅能了解近期的政策法规,还交了朋友,加深了邻里间的感情。”
水磨沟区旭东社区成立了10支服务队,为民服务零距离;天山区团结西路社区居民自发举办邻里节,推动“民族团结、邻里友爱”和谐社区建设;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孝感路社区的十分钟惠民生活服务圈,让居民在小区内步行10分钟就可享受到社保、购物、医疗、休闲等多项服务。
截至目前,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开通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十大类、近百种服务。同时,还建成了450余个蔬菜副食品直销店和121个重点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周末百姓大舞台、百日广场文化、社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 社区各类事业呈现蓬勃兴盛态势。
很明显,“一步一格”的服务和管理是“庭院化”“网格化”“社会化”“数字化”——“四化”建设的拓展延伸,它迎合了居民不断增长的各类需求,实现各种“精细化”服务和管理在社区无处不在。(王维 李晓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