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7/7/5 13:49:28
走进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的“思法广场”,“中国大陆第一槌”纪念碑顿时引起了《法制日报》记者的注意。
时光回溯到2001年,思明区法院在开庭审理被告人邢维佳受贿一案中,由法院自主设计完成的这柄大陆法院第一槌首次敲响。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锐意进取。
站在思明区法院庄严美丽的思法广场内,法院院长傅远平告诉记者,思明区法院在改革创新道路上不断向前探索,通过与鹭江公证处共建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中心,引入公证力量多方位参与协助法院工作,实现了法院在调解、送达、调查取证、保全执行、集约查控等五大工作领域的全面提质增效,走出了一条人民法院与公证机构跨界合作的成功路径。
思明区法院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中心具体负责人张希华法官介绍说,思明区法院与当地公证处共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由双方常务副职为总协调人的工作专班,并抽调双方精干力量组建了调解、送达、调查取证、保全执行、信息化及后勤保障5个工作小组。
在此基础上,协同创新中心迅速组了一支规模达40人的“公证员+公证员助理+外聘辅助人员”司法辅助队伍,法院随后采取集中授课、指定导师、轮岗见习等方式对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建成了较高质量的协同创新机制。
张希华说,法院以往是将辅助人员作为个体进行管理,对司法辅助事务在业务庭内进行“单兵包揽”的管理模式无法有效共享信息、优化人力物力资源调度,人员流动大时培训成本高、补位难。
于是,经过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决定对送达、调查、保全等辅助事务开展集约化作业的改革尝试,通过对业务、环节、岗位的具体细分,构建了一个以业务环节为单位、以流水线作业为形式的流程化管理模式。
以送达工作为例,协同创新中心将其分为材料准备、电话电子送达、邮寄送达、上门送达、委托公告送达及复核移交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纵向协作开展作业;设置业务岗、复核岗、协调岗、勤务岗四类岗位,在不同环节分别负责对外送达、验收纠错、衔接沟通和批量制作材料;根据任务量大小、送达急缓、出行线路、案件类型对任务分配、外出计划、用车需求和全院排庭进行集约掌控。
张希华说,双方通力协作解决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再造高效精准的送达流程,试行以来,协同创新中心创新送达模式,效率较原有法院分散送达模式大为提升。
事实上,在协同创新中心的积极探索实践下,思明区法院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较大程度的进展,最突出的就是探索出一条法院审判辅助事务剥离的有效路径,将诉前调解、司法送达、调查取证、财产保全、执行辅助、信息化应用等审判辅助业务逐步分层剥离至中心进行集约化实施。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5月底,协同创新中心共分流诉讼案件255件、集中送达案件69748件次、集约调查1017件次、集约查控2891件次,草拟格式化裁定文书4105份。这种情况下,法官身份开始由“运动员”转为“裁判员”,从而能够更好地聚焦审判执行主业。
张希华补充说,公证机构的介入推动了审判工作提速提效,据初步测算,自审判辅助事务由协同创新中心集约实施以来,司法送达月均完成率提升20%,家事调查周期缩短65%,保全执行查控周期缩短50%,推动了案件审理进度进一步加速。
此外,公证机构的介入还使法院审判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重组,释放出审判辅助人力资源填充到审判执行一线;促进司法规范化、公开度和体验感三维度同步加强,进一步推动了司法规范化和司法公开度。
傅远平告诉记者,法院引入公证机构力量,通过资源重组聚焦审判执行主业,变革了以往各庭分散作业、资源重复投入的传统模式,既兼具成本、质量、效率优势,也为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司法社会治理提供了较强应用性和可借鉴性的基层创新样本。(蔡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