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3年02月11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五老”发挥余热解纠纷八千“红袖章”巡逻全覆盖三个“清零”干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7/12/29 13:05:08
        字号:A A    颜色:
        “五老”发挥余热解纠纷八千“红袖章”巡逻全覆盖三个“清零”干实事正民风
         
        汉滨“583工程”怎样推动社会治理大变样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是国家级贫困区,总人口102万,贫困人口15.3万人。随着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推进,特别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克难,农村大量社会矛盾集中显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历史老账与新矛盾相互交织,社会治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社会治理,究竟该怎么治、如何创新?安康市汉滨区结合新民风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创新探索,先行试水,大力推行以“五老”进中心、八千“红袖章”、“三个清零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583工程”,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治安防范落实在基层,党建工作、发展任务、群众诉求完成清零在基层,民风向善向好,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形成了社会治理的大融合。
         
        汉滨区的社会治理“583工程”究竟有何不一般之处?《法制日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五老”齐上阵
         
        汉滨区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18万,每5个人里就有一个老人。如何发挥老人,尤其是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五老”的余热为社会作贡献,成为汉滨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汉滨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罗俊康的观点是:“五老”参与社会治理工作是大势所趋,是社会不可多得的财富,必须在“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上做文章,珍惜用好这笔财富。
         
        今年年初,为了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贤达进中心调解促稳定作用,区委政法委积极探索,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的老城办事处等6镇办先行先试。在取得经验后,在全区29个镇办全面推开。各镇办、村社区建立了信访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实现了有机构、有房子、有牌子、有桌椅、有电脑、有柜子、有制度、有台账的“八有”要求。为确保工作扎实开展,落实了区综治委成员单位帮扶包抓责任,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并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各村社区以小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小组会议,通过村民大会推荐“五老”,择优选拔“五老”,建立“五老”工作队伍。全区共选拔万余名“五老”,就近进入综治维稳中心开展工作。
         
        选拔“五老”,坚持高标准,注重从群众威信高、办事公道、志愿服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有一定政策水平人员中选拔,特别是具有法律专长的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入“五老”队伍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助力脱贫攻坚,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五老”德高望重,见多识广,性格沉稳,社会经验丰富,处理矛盾纠纷老到管用。他们源于群众,服务群众,自觉自愿,住的近、来的快、接地气、效率高。一年来,汉滨区充分发挥“五老”的地域、威望优势,利用身边人办身边事,“五老”积极上门入户,主动介入矛盾纠纷处理,及时宣传政策法规,助力新民风建设和平安创建工作成为常态。
         
        汉滨区老城办大北街社区69岁的刘登荣是一位德高望重、威信颇高的老贤达。大北社区有两户人家,因临墙60公分地界产生纠纷,20年来互不相让。刘登荣先后6次入户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后引用“六尺巷”的故事,终于感化双方当事人,使这场20年的拉锯战达成和解。
         
        目前,汉滨区“五老”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效果,呈现出矛盾纠纷减少、民风向善向好的安定局面,全区社会治理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八千“红袖章”
         
        百万人口的汉滨区,在编民警仅500余名,如何解决警力不足,强化群防群治工作,防患于未然?
         
        汉滨区从2016年11月在市中心城区先行试点,通过大力发展“红袖章”志愿者,进一步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各办事处成立“红袖章”义务巡逻队和专业巡逻队。义务巡逻队由“红袖章”志愿者组成,负责白天巡逻;专业巡逻队由政府购买服务,负责夜间巡逻,实现全时段覆盖。全区“红袖章”巡逻队规模保持在8000人左右。
         
        “红袖章”的选拔,以身体健康、政治合格、群众公认、自觉自愿为标准,主要从退休政法干警、老党员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中心户长、网格长等平安志愿者中推选产生,年龄控制在18周岁至65岁,低保户、精准脱贫户、零就业家庭和低收入群体人员优先。
         
        为确保“红袖章”队伍规范化长效化开展工作,汉滨区制定下发了“红袖章”队伍规范化治安巡逻实施方案和“红袖章”治安巡逻工作经费以奖代补办法。对面临最大困难的经费问题,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一是向上级争取一点,二是区财政挤一点,三是综治成员单位赞助一点。2016年以来,汉滨区为“红袖章”队伍筹措经费百余万元,用于解决巡逻装备、人身保险、安保培训和以奖代补等。
         
        防汛抢险、疏导交通、维护治安,大街小巷、居民小区、广场学校、公园夜市,风里雨里到处都有“红袖章”的身影。“红袖章”作用的有效发挥,促进了汉滨区刑事治安案件的下降,上半年全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2.5%,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取得了新成效。
         
        汉江志愿救生队副队长、62岁的陕西好人朱柏,曾经在汉江救起8名溺水者,他感慨地说:参加社区“红袖章”队伍“一举三得”,既开展了工作,也锻炼了身体,还解决了生活困难。
         
        “三个清零法”
         
        刘湾社区是关庙镇包湾村的一个安置点,原刘湾村村委会所在地,位于城乡接合部,社情复杂,矛盾突出。这里的脱贫攻坚分配包村任务落到汉滨区委政法委头上。
         
        工作队员进驻时,刘湾社区路灯不亮,没公厕,群众意见大。罗俊康下定决心一定要扭转包湾、刘湾的局面,他亲自上阵,机关干部每人包抓贫困户。搞新民风建设,帮助完善村规民约,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一个组一个组地召开村民小组会议,讨论通过村规民约,评议“五老”、推荐好人,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袖章”巡逻队。工作上实行“三个清零法”,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交心做朋友,解难题促发展。如今,饮水上山、修路拉电、产业建园、场地平了、厕所修了、路灯亮了,群众心悦诚服,民风也正了。
         
        “三个清零法”是汉滨区委政法委在包湾村的实践探索,具体指:每个村民小组每个季度召开一次全体组民见面会,做到信访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不欠账清零;党建、脱贫攻坚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不欠账清零;群众重大利益诉求及时解决或及时解释到位不欠账清零。
         
        汉滨区“三个清零法”在包湾试点成功后,已在全区495个村社区推开,特别是处于磨合期的100多个村社区重点推进,效果显着,社会影响好。
         
        社会治理创新的有益探索,不仅促进了社会和谐,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全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台建林 陈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