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日报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8/12/10 14:06:23
十年艰苦探索十年执着坚守
广东戒毒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纪实
□ 本报记者 邓新建 章宁旦
广东戒毒系统探索形成了集全员筛查、集中管理、规范诊疗、关爱帮扶、出所转介于一体,符合戒毒管理和医疗工作规律,具有广东特色的艾滋病防治模式,实现了零交叉感染、零安全事故、零所内死亡等安全目标,为全省乃至全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贡献了戒毒经验、广东智慧。
广东省戒毒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友生近日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广东戒毒系统自2009年对场所内收治的HIV感染人员实行集中管理以来,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克服了经费短缺、设施不足等重重困难,战胜了安全防范、疫情传播等各种风险,取得了戒毒场所HIV感染人员集中管理和艾滋病防治的重大胜利。”
集中收戒 安全为先
2009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将艾滋病戒毒人员分散管理改为集中收戒,省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广州特类所3个单位开始承担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收戒任务。由于集中管理工作是一个无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新课题、新任务,戒毒系统干警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
“建所之初,一切都是未知,没有先例可循,真是摸着石头过河。”高志军是南丰所四分所三大队管理副大队长,也是四分所里的“老人”,对于建所之初的事情他记忆犹新,“HIV感染戒毒人员敏感多疑,情绪突变,不但互相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对民警也充满抵触情绪。刚开始我们每个人的神经都是紧绷的。”
为此,广东戒毒系统坚持把安全工作贯穿艾滋病防治全过程,出台《HIV感染人员集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狠抓检查监测、风险评估、信息研判、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等各项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在HIV感染人员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和社会关系明显差于普通戒毒人员的情况下,取得了比其他场所更加优异的安全成绩,连续实现了司法部提出的“六无”安全目标。
以人为本 细致入微
2017年11月的一个夜晚,省女子强戒所医院大屏幕上,戒毒人员朱某的远程血压监测系统开始报警,红色的报警数据立刻让值班医生警惕起来。
值班医生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朱某所在大队,了解朱某症状,并叮嘱民警立刻将其送往戒毒所医院。与此同时,远在三水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大夫也收到了系统自动发送的预警短信,立刻准备抢救事宜。朱某被迅速转移至该院急诊科,经及时抢救,转危为安。
戒毒人员身体状况、团队无障碍联动反应、高效及时的运作方式,成功避免了不幸事件的发生,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女子所的“疾病远程监控系统”,也称“一网三端”。
“10年来,广东戒毒系统各单位大胆探索实践,形成了综合防控、科学规范、富有特色的管理新模式。”张友生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说,如广东省南丰强制隔离戒毒所探索推行的以管、教、医“三位一体”和专业化为保障、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的“3+1+1”集中管理模式,省女子强戒所创新关爱式管理、引向式教育、贴心式呵护、自愿式医治“四位一体”模式。
忠诚担当 生死相守
值得关注的是,在推进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管理过程中,专管民警担负着十分繁重的任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但是广东戒毒民警始终牢记使命。
在广东戒毒第一线,许多民警主动申请到集中管理区工作,有74名民警连续10年一直战斗在集中管理第一线。
10年来,广东戒毒场所的专管民警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智慧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拼劲,推动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科学规范、安全发展,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王涛、全国先进工作者何淑玲、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杨晓蕾、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黄达辉、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陈应健、广东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奕青等一大批先进个人。
“10年来的成就,是司法部和省委省政府、省司法厅坚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广大民警职工艰苦奋斗的结果。”张友生感动地说,尤其要向战斗在戒毒场所艾滋病防治一线、10年坚守的广大民警职工和医护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