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3年02月11日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早发现早控制早排查早调处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责任编辑:马 静 发布时间:2017/12/29 13:17:49
        字号:A A    颜色:
        青海省西宁市完善机制让矛盾不出街纠纷不出村 
         
        强化分析预警能力、落实追踪督办责任、完善协调化解机制……近年来,针对基层人员构成复杂、矛盾隐患突出、管理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青海省西宁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省综治办关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新项目”工作要求,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开展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试点工作,着力推进市、县(区)、乡(镇)三级联动矛盾调解模式,落实分级管理、领导包案制度,建立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调解,保证了全市各地、各领域的矛盾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为打造绿色城市,建设幸福西宁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六张网”让矛盾不出街道
         
        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康川新城是青海省回迁集中安置人数最密集的居民住宅区,占地1073亩,共有4个小区,计划安置16个村5100余户2.26万人。从2012年7月开始实施搬迁,目前已有2.12万人入住,其中约有50%为回、藏、土、蒙等少数民族。
         
        “从新城建设初期的施工质量到房屋竣工装修,从原来农村的庄廓、宅院到城镇的小区楼房,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转变,让新城的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康川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莫彧功说。
         
        街道办预判了矛盾纠纷的发展形势,将社会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几年不断摸索和改进,形成完善的“六张网”(组织体系网、舆论宣传网、服务管理网、安定团结网、群防群治网和治安防范网)综合维稳管理体系,保证新区社会秩序和谐稳定。
         
        据莫彧功介绍,康川新城从街道办到各社区,从主要领导到各个调解员,都把矛盾纠纷化解作为重点工作。调解员发现矛盾及时上报,矛调中心分析研判,调委会落实调解,对所有矛盾隐患的发生做到早安排、早检查、早落实,确保每件矛盾有人抓、有人管,保证“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
         
        “1496”驿站让纠纷不出村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289个村调委会、2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5万人,有2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8%。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改革最基层的乡镇、村社,矛盾呈现增多、加剧的趋势。2016年初,按照省、市综治办的要求,大通县在7个乡镇、村(社区)实施了以“1469”调解为主要内容的“矛盾纠纷调处驿站”试点项目,夯实了基层矛盾调处工作基础,健全完善了各项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妥善处理了基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小纠纷、小隐患。
         
        大通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综治办主任刁玉梁介绍,“1496”寓意“有事就了”,其中“1”代表每个村(社)建立一个规范的矛盾纠纷调解室;“4”代表“遇四说事”调解工作法,每月4、14、24日为村(居)民诉求说事日,现场解决村(居)民的矛盾纠纷;“9”代表重点解决婚姻家庭、邻里关系、村务管理、权益保障、人身损害、房产物业、经济借贷、土地纠纷、生产经营9个重点领域的矛盾和纠纷;“6”代表由乡镇或村(社)干部、司法行政人员、法律顾问(律师)、村警、退休老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六大员”组成的专(兼)职调解工作队伍。
         
        通过对苗头隐患早发现早控制,矛盾纠纷早排查早调处,敏感问题早教育早防范,“1496”矛调驿站及时有效将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解决在萌芽早期,做到了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
         
        基层调解组织实现全覆盖
         
        5家省级医院、3家市级医院、6家民营医院,西宁市城中区聚集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35家,给市民就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医疗纠纷。2014年11月,西宁市城中区成立青海省首家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第三方调解机构具体负责辖区内医疗纠纷的调解工作。
         
        城中区司法局副局长刘延萌告诉《法制日报》记者,由于医疗纠纷调解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医调委成立伊始,就向社会公开招聘了3名有调解经验的法律工作者和医政工作者为专职调解员,成立了由30名法学、医学等领域专家组成的法律和医学专家库,作为调解工作的“智囊团”,负责对医疗纠纷“把脉问诊”,为医疗纠纷的调查、评估和调解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医调委的设立,给医院和患者带来了很多便利。作为第三方参与调解工作,患者对我们有信任感,加上背后强大‘智囊团’支持,一般的医疗纠纷调解后都能就地达成一致意见解决。重大疑难的纠纷,经过专家团队的联合调解,也能尽快得到妥善化解。”城中区医调委主任毛增青说。
         
        截至2017年10月,城中区医调委共成功调解重大疑难医疗纠纷案74件,受理群众咨询2000余人次,涉及索赔金额达1956.87万元,调解后赔付金额为367.782万元。
         
        西宁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市综治办主任李琦说,现在,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共建立了各类人民调解组织1336个,发展人民调解员5727名,在社区、自然村、楼院、小区等设立人民调解小组750个,在医疗、交通、劳动、物业、旅游和集贸市场等这些矛盾比较突出的领域建立了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34个。截至10月底,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6497起,调处6273起,调解成功率达97%,排查重大矛盾纠纷12起,化解10起,化解成功率达83%。(韩萍 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