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欢迎访问定西政法网,今天是 2023年02月09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助力《底线》让我的法律人生更为笃定

        来源: 法治日报 责任编辑:马静 发布时间:2022/10/9 10:20:47
        字号:A A    颜色:


          □ 舒锐


          2022年9月19日晚9点,我刚结束当天的网络调解工作,正准备刷刷期待已久的年度司法大剧《底线》,就看到微信里闪着几条未读信息。只见同仁们纷纷发来截屏,片后竟然有“彩蛋”,片尾鸣谢专家顾问的名单赫然写着我的名字。


          看着剧,思绪回到了2020年的冬天。


          那天,我突然收到一个通知,有个剧组要拍摄关于法院工作的电视剧,要来我院采风。函件点了我的名字,让我必须参加座谈会。可是,我提前安排了好多案子开庭,没法参加。于是,我建议,让剧组来两个人参加我第二天的“调解大会”。


          剧组接受了建议,第二天来了两个帅气小伙。我请他们坐着别说话,看着就行。这是一批信用卡纠纷,当天,陆陆续续来了四十多个被告。我一顿忙活,当庭调解了三十几个,只有几个案件没有调解成功,当着文艺创作者的面,也算是给法院人争了口气。忙完后,我才知道,来访者一位是制片方,一位是编剧李晓亮。


          寒暄过后,晓亮感慨,真实的法院工作确实和想象中的不一样。在他的印象里,法庭应该是庄严肃穆的,但没想到我的法庭竟然和菜市场一样,乌泱泱全是人。在他的印象里,法官应该是坐在法台上高高在上的,但没有想到我竟然融入到当事人里,挨个做工作,还给情绪激动的大妈递矿泉水。


          最令他惊讶的是,来了这么多当事人,我的审判团队只有4个人,竟然可以妥善接待、乱中有序,并且在短时间内实现如此高比例的调解。他问我,秘诀是什么。我告诉他,就是真诚,真诚地对待每个当事人,认真倾听他们的境地和诉求,专业地帮助他们分析利弊,让他们理性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路径,以最小成本的方式解决纠纷。


          他问我,你们每天都这样多案子吗?我告诉他,我们金融速裁组每个法官每年结案都在4000件以上,当然,我们在7月份推行了金融纠纷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仅仅几个月就在诉前化解了1500多件案子。


          那天我们相谈甚欢,聊了很多。他在我眼中看到了真诚,我在他眼中看到了“野心”。他说,要写出一部不一样的法院剧,反映出新时代法院精神风貌,反映出法官们的不同侧面,让群众了解法院、理解法官。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和晓亮以及他的爱人搭档费慧君女士成了很好的朋友。不仅有线下数次“面基”,还几乎每天都通过微信沟通交流。人民法院出版社的姜俐娇女士,每天晚上都在微信群里发送当天的热点法治新闻和典型案例,给两位编剧开小灶,我也从中获益匪浅。两位编剧也经常问我对某个法律热点的看法,我都一一作答。除了和我交流,他们还走访了200多名法院干警。


          剧本初稿出来后,我第一时间逐字逐句拜读大作,给出修改建议。之后,听说剧本修改了20稿。《底线》即将播出时,晓亮让我一定要好好看看,因为男一和男二身上都有我的一些特质。很欣慰,当看到电视剧成品,我发现此前不少建议都得到了采纳。


          根据看剧本和近日观剧的体验,我认为,这部剧展现出以下几组关键词:


          一是“变与不变”。所谓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固有的法律关系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主播猝死案,近年网红孵化机构对主播们的管理程度不断加强,双方的法律关系性质也发生着转变。再如,女销售性骚扰案中,女性的权利意识也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不变则是,法院人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为了实现这种“不变”,法院人只有如同剧本里写的这般,不断改善审判思路,不断创新纠纷解决机制。当然,我们或许也可以说,剧本正如同现实一般,将法院人的“变与不变”刻画得淋漓尽致,完美诠释了法院人如何守望公平正义的“底线”。


          二是“冲突与善良”。到目前为止,本剧还没有出现过传统意义上的绝对“坏人”。置身于具体语境中,每个人都有他或她的苦衷与难处,这或许才是真正的生活。与此同时,每个纠纷背后也都有价值上的冲突,即便是法官面对同案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即便是同一个法官在经历不同的境遇之后更有着不同的内心纠结。法治的真谛或许正在于,当不同的价值相冲突,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当如何安排位阶,在有所取舍的同时,保护弱者的基本尊严,守住人伦的“底线”。这确实很难,但无论是无法拒绝裁判的法官,还是无法拒绝生活的每个人,都须不断求索。面对未知的答案,我们唯一能够遵循与坚持的或许只是内心的善良与“底线”。


          三是“常量与偏见”。法律是行为规范,给予人们以指引。法律必须是常量,否则,人们将无法适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存在着诸多变量。司法者最重要的职责在于在变量中寻找到常量,通过对常量的解读与适用,指导人们在常量的框架内践行变量。人们为了减少认知世界的成本,贴标签必不可少。即便是经过严格理性训练的法官也可能一上来就产生了偏见。世间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我们也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剧中,即便同是“性骚扰案”也有着不同的“剧情”,而这两件不同的“性骚扰案”却又折射出了同样的偏见。只有勇于放弃偏见,我们才能保住“底线”。


          四是“个性与时代”。剧中的每个人都有着鲜明的个性,而你或许却会喜欢上剧中的每个人。正如费慧君和李晓亮期待的,“希望每个人在《底线》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他们说,我就信。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法律。正是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点点滴滴凝聚出了这个大时代。而这部反映大时代中法院生活的法政剧也渗透到了我们的方方面面。你我无不是如同剧中人一般,面临艰辛与苦难,却仰着头,努力而奋斗,从未放弃“底线”。


          对我个人而言,能助力《底线》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尊荣。一方面,我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了剧本创造,影响到了剧中人物的塑造,另一方面,“剧中人”也将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榜样,给我今后的职业生涯再添力量与信念,让我在践行法治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笃定与踏实。


          而对于各位读者而言,我也建议一起关注这部“法治大戏”。如果你是法院人,你必须看这部剧,因为她讲述着你的故事。如果你是法律人,你必须看这部剧,因为毕竟只有法庭才是你的终极战场。如果你不是法律人,你更必须看这部剧,因为通过她,你才能了解法院、理解法官,你才能在杂乱的纷繁世界里,找到内心的平静安详以及那些永恒不变的力量。

          

          (作者单位: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